自从Agile、Scrum的兴起,颠覆了早期传统的开发流程,也让整体软件开发弹性与反应也加快了起来。而这段期间,我们常常都会听到一句先求有再求好,迭代演进修正,而更能辅助这句话则是最小/最低可行性产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, MVP),何谓MVP?
它并不是最完美的项目,也不是最便宜的项目。它的概念是:将你的理念用相对低的成本设计出来,并快速放到市场上检验是否可行。透过市场的需求验证,你再不断地修正调整方向,复制出一个有市场需求、可快速迭代,且具有利润的项目。这样你可以免于花很多时间跟钱做出一个产品,但市场不买单的窘境。差别在于,是否先进入市场并将验证有其需求后再大量生产、调整。做MVP通常并不是为了检验产品在技术层面上是否可行,而是有没有这个市场需求。你的这个MVP产品解决了人们生活上的什么问题,是否有人愿意花钱、又愿意花多少钱购买这样的项目。
通常遇到这种现象,往往会是一个新创公司或是一个新的创新产品的软件开发行为,为了快速验证团队的思维与理念是否能符合大众所期待,或是是机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利用了快速失败与快速修正,追逐在这快速变化的市场,毕竟时间就是金钱,如果少了先机,往往就会失去后续的商业机会。
而我也满认同先求有再求好的概念,毕竟,在时间与资源的压力下,要做出完整且完美的软件是很困难,还要确保能符合市场所需。没有在快速验证下,是没有人可以说这样需求与功能是可以工作。
但这几年一些经验下来,对于这句话反而有了另外的感触。并非先求有再求好不好,而是这必须要看场景来决定这句话的份量。近年来软件界在开发模式的变革,往往是来源自单一产品或领域 的场域,但还是有绝大多数场域并非如此。因此,先求有再求好是需要依照现实状况定义基线。